研究团队
发布时间: 2024-08-30
浏览次数: 10
来源: 贵州省生化工程中心
作者:


       中心已建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勇于创新、团结合作、年富力强,从事真菌学、食药用菌学、发酵工程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基础化学、中草药种植与栽培学、植物病理学学科群为基础的跨部门和跨学科的高层次科技研发与管理的人才队伍。中心成员61名,其中,高级职称占比68%45岁以下青年成员占比62%。中心组建西南特色真菌资源研究与开发团队、西南特色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团队、西南特色药用生物资源成药性研发团队3个研究团队,团队研发方向及带头人简介如下:

研究团队一:西南特色真菌资源研究与开发

学科带头人:康冀川,博士后,教授,硕/博土生导师,任西南特色药用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真菌学国际顶刊《FUNGAL DIVERSITY》(SCI一区TOP IF 20.30)副主编;《菌物学报》及《菌物研究》编委。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首届优秀博士生导师。曾赴英国、新西兰、香港、南非留学并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康冀川教授长期从事真菌资源包括子囊菌、内生真菌的分类和多样性研究与产业化。对贵州省民族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获得大量活性菌株及活性化合物,为微生物源药物的研究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近年来获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计10余项(其中6项国基,3项面上),项目经费2000多万元。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件,美国发明专利1件。发表SCI论文200多篇。目前已有100多篇论文被WEB OF SCIENCE TM核心合集收录,其中一区顶刊IF 20.30论文2篇;高被引论文(通讯作者)1篇,(合作作者)13篇;论文总被引频次7400多次,h-index 36。已培养博士15名;硕士30名。获贵州省自然科学奖(二等,第一)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二等,第一)1项和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三等,第一)1项。作为主要贡献者,建成贵州大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全球ESI 1%0.3%)先进学科;作为植物病理学主要支撑,建成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学”教育部“世界一流学科”。带领团队致力于天然虫草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及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发展,以及“虫草优异种质发掘、功能性产品开发及其工艺技术优化与应用”,相关成果整体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获授国家科技部“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获入选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无党派人士先进事迹汇编》。

团队人员18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7人;副高职称人员7人,中级职称人员4人。

研究团队二:西南特色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

学科带头人谭书明,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术学科带头人,贵州省农畜产品贮藏加工重点实验室主任、贵州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蔬菜采后处理与加工实验室主任、贵州省食品与酿造特色重点学科带头人。1987年自西南农业大学农产品贮藏加工专业毕业, 20049-20059月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食品学院访问学习。先后主持了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项目-----泡椒工业加工技术熟化与转化(2009GB2F200337)等各类项目20余项,在研科研经费400多万元,近5年发表论文近100多篇,取得了6项技术鉴定成果,其中3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申报了3项技术发明专利,其中2项已授权,获省成果转化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先后被贵州省科技厅、农业厅、食品工业协会、卫生厅、发改委聘任为食品加工与安全方面的专家,多次参加省内食品项目立项评审工作,与贵州20多家食品加工企业有紧密的技术合作关系,为贵州省食品工业发展作出了贡献。2006年获中国当代农业高级专家称号,同年被黔南州人民政府聘为首席科技特派员,2009年被推荐为国家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项目评审专家,多次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评审。

团队人员23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6人;副高职称人员9人,中级职称人员8人。

研究团队三:西南特色药用生物资源成药性研发团队

学科带头人:沈祥春 博士,教授,贵州医科大学博/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贵州医科大学药学学科带头人,先后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贵州省I类省管专家,贵州省优秀博士研究生导师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论文200多篇。作为主编,副主编编写多部教材。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贵州省教学成果奖4项。主要研究方向:心脑血管系统药物药理,功能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秉承“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的中医药创新指导原则,依托贵州区域特色天然药物资源与民族医药理论体系,利用现代生命科学与药理学的技术与方法,围绕天然功能小分子物质发现,筛选与调控,凝练形成三个明确的研究方向:心脑血管药物药理学,天然功能小分子物质化学生物学,新型药物递送与成药性评价。形成以重大疾病关键病理环节模型为中心的天然药物功能发现与应用的创新研究体系,分析研究艳山姜、苦参和天麻等贵州特色大宗药材质量,活性及新型药物递送系统,为当前创新药物的研究理论体系提供有益的补充。先后与多个企业合作,完成贵州特色苗药质量提升与新药理作用探索,为民族药资源的优效利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验基础,为区域医药经济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力促进贵州医药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与贵州医科大即原贵阳医学院合作共建西南特色药用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团队人员20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7人;副高职称人员8人,中级职称人员5人。


文字:何张江

一审:钱欣荣   一校:杨兴变

二审:刘正慧   二校:易  琼

三审:李  林   三校:雷帮星